储能指数十一月单边快速下跌,指数收为942.16。本月下跌11.23%,同期创业板指下跌2.32%。跌幅为指数运行来单月最大。与2021年初相比下跌5.79%,同期创业板指数下降35.19%。2023年前11个月储能指数下跌25.81%,同期创业板指数下跌18.07%。
图12021年1月-2023年11月储能指数运行情况
数据来源:CNESA
图2 同期储能指数与创业板指数的对比
数据来源:CNESA
资本市场的担忧
11月份经历了储能指数设立以来单月最大跌幅,这里面有大盘低迷的原因,但更重要的因素是市场对锂电产业链愈加明显的产能快速扩张的担忧。根据CNESA DataLink全球储能数据库的不完全统计,今年前三季度(1-9月),国内主流锂电厂商已公开储能锂电池的产能规划规模接近300GWh,今年以来,特别是下半年国内已达产的产能利用率整体上不足50%;今年前十个月国内厂商储能锂电池在全球的出货量达到163GWh,而今年前三季度(1-9月),锂电池新增投运装机规模近25GWh,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储能锂电池的产能规划量远高于实际出货量,更是远高于实际运行的装机规模。
另外,据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动力电池装车量占全球总销量的57%,储能电池出货量占全球87%,正负极材料占90%,电解液占85%,隔膜占80%。各环节的企业规划产能远超2025年对市场需求的预测上限。而在经济复苏弱于预期,全球化发展受海外一些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掣肘的市场环境下,价格博弈加剧。
价格博弈加剧
2023年前11个月,动力电池价格跌幅44%,正负极材料与电解液价格降幅60%,电池级碳酸锂价格跌幅74%。碳酸锂期货更是近日经历了八连跌。传导至下游储能系统,今年以来价格一直成下行趋势,11月,应用于源网侧、2小时磷酸铁锂电池的中标均价已跌破0.9元/Wh,与今年初相比下降47%。头部企业的股价与财报表现出来的盈利能力更出现明显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