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ANLAB INTELLISCANDE III14-532NM 模块
PLC是采用"顺序扫描,不断循环”的方式进行工作的。即在PLC运行时,CPU根据用户按控制要求编制好并存于用户存储器中的程序,按指令步号(或地址号)作周期性循环扫描,如无跳转指令,则从条指令开始逐条顺序执行用户程序,直至程序结束。然后重新返回条指令,开始下一轮新的扫描。在每次扫描过程中,还要完成对输入信号的采样和对输出状态的刷新等工作。PLC的一个扫描周期必经输入采样、程序执行和输出刷新三个阶段。PLC在输入采样阶段:首先以扫描方式按顺序将所有暂存在输入锁存器中的输入端子的通断状态或输入数据读入,并将写入各对应的输入状态寄存器中,即刷新输入。随即关闭输入端口,进入程序执行阶。PLC在程序执行阶段:按用户程序指令存放的先后顺序扫描执行每条指令,经相应的运算和处理后,其结果再写入输出状态寄存器中,输出状态寄存器中所有的内容随着程序的执行而改变。输出刷新阶段:当所有指令执行完毕,输出状态寄存器的通断状态在输出刷新阶段送至输出锁存器中,并通过一定的式(继电器、晶体管或晶闸管)输出,驱动相应输出设备工作。PLC的工作过程,PLC的运行方式初研制生产的PLC主要用于代替传统的由继电器接触器构成的控制装置,但这两者的运行方式是不相同的:
(1)继电器控制装置采用硬逻辑并行运行的方式,即如果这个继电器的线圈通电或断电,该继电器所有的触点(包括其常开或常闭触点)在继电器控制线路的哪个位置上都会立即同时动作。
(2)PLC的CPU则采用顺序逻辑扫描用户程序的运行方式,即如果一个输出线圈或逻辑线圈被接通或断开,该线圈的所有触点(包括其常开或常闭触点)不会立即动作,必须等扫描到该触点时才会动作。为了消除二者之间由于运行方式不同而造成的差异,考虑到继电器控制装置各类触点的动作时间一般在100ms以上,而PLC扫描用户程序的时间一般均小于100ms,因此,PLC采用了 -种不同于一般微型计 算机的运行方式扫描技术。这样在对于I/O响应要求不高的场合, PLC 与继电器控制装置的处理结果上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SCANLAB INTELLISCANDE III14-532NM 模块
计算机是第一台具有真正虚拟内存的计算机。第一个真正的虚拟内存系统是在曼彻斯特大学创建一级存储系统作为的一部分阿特拉斯计算机。它使用了一个分页将程序员可用的虚拟地址映射到由16,384个主内存字组成的真实内存的机制磁心存储器再加上98304字的二次计算机的磁鼓记忆装置。将虚拟内存添加到Atlas中还消除了一个迫在眉睫的编程问题:规划和调度主内存和辅助内存之间的数据传输,并针对主内存大小的每次变化重新编译程序。第一个Atlas于1962年投入使用,但寻呼的工作原型在1959年就已经开发出来了。1961年巴勒斯公司独立发布了第一台带有虚拟内存的商用计算机B5000,与分割而不是寻呼。
访问存储器中一个特定位置所需的时间。相关的测量单位通常是十亿分之一秒对于主存储,毫秒用于二级存储,以及第二用于三级存储。将读取等待时间和写入等待时间分开(特别是对于非易失性存储器)以及在顺序存取存储的情况下,最小、最大和平均等待时间是有意义的。从存储器中读取信息或向存储器中写入信息的速率。在计算机数据存储中,吞吐量通常用每秒兆字节(MB/s)来表示比特率也可以使用。与延迟一样,可能需要区分读取速率和写入速率。此外,顺序访问介质(而不是随机访问)通常会产生最大的吞吐量。存储信息的紧凑性。它是介质的存储容量除以长度、面积或体积的单位(如每平方英寸1.2兆字节)。基于存储在那里的(部分)内容来选择每个可单独访问的信息单元。内容寻址存储可以使用软件(计算机程序)或五金器具(计算机设备),硬件速度更快,但价格更高。硬件内容可寻址存储器通常用于计算机的CPU缓存。